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742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07 09:15:55 +08:00
10 G 19 S 5 B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 的最新回复

【后测统计与分析】

1618472499.png

1618472510.png

1618472554.png

1618472535.png

1618472596.png

我们在尊重教材基础上,根据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了后测题。课后对 40 名同学进行了后测,第一题学生全部正确画出。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充分的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已经能够找到图形或物体的周长并准确描出。活动落实到位,目标达成度高。准确率达到 100%。第二题正确的有 35 人,错误的有 5 人。这一内容为本课的难点,经统计,其中有一名同学出现了数格子的方法,而其他四名同学出错原因都是没有标清起点而导致数多或数少。分析出错原因,个别学生课堂没有关注教师标注起点的细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掌握了教学的知识与方法,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准确率达到 87.5%。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运动”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师:秋天到了,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看清它是怎样运动的?谁能说清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学生描述蚂蚁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做铺垫。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1、初体会 —— 感知周长

“描边线” 获得具体形象经验

(1)描一描

师:小蚂蚁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运动最后又回到了起点,小蚂蚁走的路线就是树叶的边线。谁能指出数学封面的边线呢?

师:看来边线可以弯的,也可以是直的。那你们能不能把它们的边线描出来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独立尝试用彩笔分别描出它们的边线,描好以后和同桌说清你是怎样描的?开始!

学生独立尝试描边线。

(2)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听听看这两位同学是怎样描的呢?

生 1:我是……

师:你能说清从哪开始,又描到哪里结束吗?

生 1: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了一圈又回到了这一点。

师:我们给开始这一点做个标记。

师:谁还想说说你是从哪里开始描树叶边线的?(学生拿树叶边描边说)

生 2:我是从这一点开始,然后描了一圈又回到这一点。

师:你们描的都很好!虽然起点不同,但都是紧贴着树叶的边缘描了一圈又回到这一点。这真是个找边线的好方法。我们再听听这位同学是如何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请你说清你是怎样描的?

(3)摸一摸

师:看来你们都找到了正确描边线的方法,其他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边线呢?请同学们在身边找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其中一个面的边线。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开始吧!

师:你在哪个物体的表面找到了边线呢?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从一点开始摸了一圈又回到这一点,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称为一周。谁还想说说你在哪个物体的表面找到了一周的边线呢?

学生自由汇报。

2、再体会 —— 认识周长

“认概念” 理解明晰周长概念

(1) 看一看、说一说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回忆一下,小蚂蚁刚刚做了什么?小彩笔又做了什么呢?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师:是呀,它们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插入微课中 3 分 27 到 3 分 45 秒的内容)

师:原来是这样,只有一周还不够,还要知道长度。物体表面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理解 —— 什么是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师: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同桌之间在学习单上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师:说清楚了吗?老师考考你们,什么是钢笔盒表面的周长呢?什么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周长成为了好朋友,现在让我们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周长在哪里?我们是怎么认识周长的?想清楚的同学请坐端正。谁能说清什么是周长呢?

生:物体表面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出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三)发展 “量感”、操作提升

1、一探度量的意义 —— 测量

“试方法” 合作中优化思维品质

(1)看一看

师:既然周长是一周的长度,这一周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呢?小蚂蚁刚刚到底爬了多少厘米?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2)做一做

师:看来无论用什么方法想知道周长是多少测量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想不想亲自量一量它们的周长?

师:下面我们就两人一组,小组合作。请同学们看清学习要求,都清楚了吗?开始测量吧!

生: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预测 1:选择软尺进行测量

预测 2:选择绳子、直尺进行测量

(3)说一说

师:哪一组有信心说清你们的测量方法和过程?快来分享一下。

生:我们小组…

生:我们小组…

师:淘气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种方法,想看吗?(插入微课中淘气的方法)

师:一起去看看吧!看明白了吗?谁能说说她是怎样测量的呢?

(4)比一比

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个方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想法,听清他人想法。

(5)想一想

师:是啊,不同的方法它们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那在测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和解决的呢?

学生积极思考,全班补充交流。(问清并说清: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会有误差,学生们根据自己在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师:看来合作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同学们通过合作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小测量还有大智慧。真的很棒!为你们的智慧鼓鼓掌。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把学具收到桌堂里,收好的同学请坐端正。

2、二探度量的意义 —— 度量单位

“估长度” 思考中建立合理量感

(1)说一说、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测量出了周长的长短,那没有尺子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看清标题,默读一遍。一起你们观察这三个图形,先想一想什么是它们的周长呢?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

师:是呀,没有尺子要怎样才能知道这一周的长度呢?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可以数一数。

师:这个办法可真不错,还有没有什么发现?这里的数学信息是什么意思?

生:方格是 1cm。

师:方格的哪里是 1cm? 谁能补充一下。那这里是?

生:两个 1cm 所以就是 2cm。

师: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2 个 1cm 累加在一起就是 2cm。有了它帮忙,你们能数出它们的周长了吗?数之前,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就凭感觉,你觉得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呢? 用手指比一比。

“拾方法” 应用中深化度量意义

(2)描一描、数一数

师:估计准不准确呢?实践是做好的证明。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边描边数,数好后在学习单上写清结果再将自己的方法和小组的同学说清。开始吧!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

预测 1: 我们组是一个一个数的……

预测 2:我们是先数出上面,下面和它一样……

预测 3:我们数的格子……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和你们数的不太一样,你们都同意吗?有什么想说的?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数图形的周长也是有方法和策略的,我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数出了它们的周长。快来告诉老师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呢?

师:看来你们对 “量” 的感觉还是很准确的,为你们点赞。

(3)练一练、画一画

师:蚂蚁的好朋友小蜗牛也想沿着图形的边线爬行一周,你们能将它走的路线画出来吗?独立尝试画清小蜗牛的爬行路线吧!

师:我们刚刚画的路线其实就是这些图形的什么呀?

【设计意图】“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交流互评、全课小结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回顾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探究周长的?你又有哪些问题和收获?想清后和同学们说清。

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反思、畅所欲言。(想清:如何学习 “周长” 的?说清:说清自己的收获与感悟。问清:又联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周长,掌握了一些测量周长的方法,还在数图形周长的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发现了策略。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还能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困惑。希望课下同学们继续发扬合作精神,用数学的思考解决更多的问题。这里老师给也你们留了一道思考题,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索。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思考题:

赛车比赛

观察图形,两位选手的比赛公平吗?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思维带到课下。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过程,也梳理同学之间碰撞交流的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技能。最后借助一道有趣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做铺垫。

1618406166.png

【教学设计终稿】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奥林学校 安婉婷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重点放大的感悟积累。“量感” 的覆盖面广,挖掘度深,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建立 “量感”,积累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选择并运用 “量” 的意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优化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 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度量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重在体验感悟。二课时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重在方法提升。本节课中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一些基础的度量单位。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初步逻辑思维,并且有一些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在课上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知识的迁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二年级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加速期,学生的思维会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们会在每次挑战中产生新的思考并梳理总结经验,逐步建立有条理、严谨、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分析

树叶及部分测量工具、学习单、新世纪微课、课件、多媒体展台

(五)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演示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主要学习方式、方法

观察、操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发展合作技能。

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流程

1618405560.png

【前测统计与分析】

1618465886.png

1618404804.png

1618400063.png

1618404734.png

课前,我们对二年三班的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经统计 90%的同学明确一周是封闭的一圈,87.5%的学生知道边线在物体表面的什么地方。部分同学能够准确的画出物体表面的边线,大部分学生没有听过周长,且想通过学习了解有关周长的知识。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奥林学校 安婉婷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重点放大的感悟积累。“量感” 的覆盖面广,挖掘度深,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建立 “量感”,积累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选择并运用 “量” 的意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优化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 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度量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重在体验感悟。二课时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重在方法提升。本节课中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一些基础的度量单位。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初步逻辑思维,并且有一些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在课上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知识的迁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三年级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加速期,学生的思维会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们会在每次挑战中产生新的思考并梳理总结经验,逐步建立有条理、严谨、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分析

树叶及部分测量工具、学习单、新世纪微课、课件、多媒体展台

(五)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演示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主要学习方式、方法

观察、操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估计测量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3、渗透 “画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发展 “量感”。

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运动”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师:秋天到了,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看清它是怎样运动的?谁能说清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描述蚂蚁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做铺垫。

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描边线” 获得具体形象经验

初体会 —— 感知周长

1、描一描

师:小蚂蚁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运动最后又回到了起点,小蚂蚁走的路线就是树叶的边线。谁能指出数学封面的边线呢?你是怎样指的?

师:能不能把它们的边线描出来呢?别着急,一起看看学习要求。

师:比一比,怎样描的既准确又美观。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独立尝试描边线。

2、说一说

师:我看到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请你分享一下你是怎样描的呢?

学生汇报描法。

师:和她描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有什么疑问和补充吗?

师:看来你们都找到了正确描边线的方法,可是有几位小朋友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描的都对吗? 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出示 3 种不规范的画法)

师:是呀,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连续的描出一周,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才是描边线的正确描法。

3、摸一摸

师:其他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边线呢?接下来,我们用手指代替彩笔,请同学们在身边找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其中一个面的边线。听清了吗?开始吧!

师:同学们有发现了吗?谁来分享一下。

学生自由汇报。

“认概念” 理解明晰周长概念

再体会 —— 认识周长

1、看一看,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很棒,让我们闭上眼睛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回忆一下,小蚂蚁刚刚做了什么?小彩笔又做了什么呢?(抽出数学书)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师:是呀,它们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插入微课 3 分 27 到 3 分 45 秒的内容)

师:确实是这样,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理解 —— 什么是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师: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同桌之间在图上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那谁能说说什么是钢笔盒表面的周长呢?什么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看来你们已经和周长成为朋友 ,就是大家想的那样,物体的表面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出概念)

师:都清楚什么是周长了吗?现在让我们举起小手动一动,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三)发展 “量感”、操作提升

“试方法” 合作中优化思维品质

一探度量的意义 —— 测量

1、看一看

师:小蚂蚁知道同学们认识了周长,它还想知道它到底爬了多少厘米?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2、做一做

师: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想知道周长是多少都是要具体测量的。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测量之前,看清学习要求。开始测量吧!

生: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预测 1:选择软尺进行测量

预测 2:选择绳子、直尺进行测量

3、说一说

师:哪一组有信心说清你们的测量方法和过程?快来分享一下。(引导学生说清:1、你们用什么方法测量的?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2、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3、测量结果什么?)

生:我们小组…

师:分工明确有序,哪个小组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展示一下。

生:我们小组…

师:同学们不仅思维敏捷动手能力也很强,表达非常清晰。

师:听了这么多方法我有一点疑问,这么多的工具中,为什么你们都没有选择和树叶形状差不多的绳子呢? 学生利用经验排除无效的工具。

师:原来如此,是你们的积累的经验帮了你们,为你们点赞。笑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种方法,想看吗?(插入微课笑笑的方法)

师:一起去看看吧!看明白了吗?谁能说清他是怎样测量的呢?

4、比一比

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个方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想法,听清他人想法。

5、想一想

师:是啊,不同的方法它们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那在测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和解决的呢?

学生积极思考,全班补充交流。(问清并说清: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会有误差,学生们根据自己在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小测量还有大智慧。真的很棒!为你们的智慧鼓鼓掌。 “拾方法” 应用中深化度量意义

二探度量的意义 —— 度量单位

1、说一说、估一估

师:还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吗?那我们思考继续,探索继续。请你们观察这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谁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想清后,请你到前面指一指。

师:感谢这位同学,非常有探索精神。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呢?就凭感觉,用手指比一比。

师:看来大家的想法比较一致呢,估计准不准确呢?是呀,所以淘气说估计是不准确的,但是我也有办法。我不用量,却知识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知道这是是为什么?

2、描一描、数一数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淘气的方法。那我们用他的方法试一试。数之前,你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师:哪里的长度是 1cm 呢?每个方格的边长是 1cm。有了它帮忙,你们能数出它们的周长了吗?

师:请同学们先快速的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然后标清楚,数清楚。

学生分享方法。(说清:学生有条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

师:有什么质疑或者补充吗?

设计意图:“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四)交流互评、全课小结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回顾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探究周长的?你又有哪些问题和收获?想清后和同学们说清。

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反思、畅所欲言。(想清:如何学习 “周长” 的?说清:说清自己的收获与感悟。问清:又联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这节课我们通过看、描 、量 、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掌握了一些度量周长的方法。这里老师给也你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希望课下同学们能继续发展合作精神,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思考题:

赛车比赛

观察图形,两位选手的比赛公平吗?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思维带到课下。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过程,也梳理同学之间碰撞交流的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技能。最后借助一道有趣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做铺垫。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

教学设计四稿交流研讨

主讲人:安婉婷

试讲班级:大庆市奥林学校二年一班

试讲时间:2021.4.2 第二节

听课教师:姜红(教学主任)、单超、唐艳庆、展伟、柯焱、王丽艳

【研讨过程】

一、课后反思

1、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够熟悉,所以课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大胆。下次试讲前可以先去班级与学生聊聊天,熟悉熟悉学生,这样学生在课上与老师的互动能够更自然。

2、经过几轮的试讲与研磨,课的整体结构已经成熟。但是本次试讲中有的语言不够具有针对性,再次调整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要做哪些事情。

二、听课人评价及意见(摘录了重点讨论的部分)

姜红(教学主任):在活动中,一定要给孩子独立思考留有时间。在每个独立思考的活动中,教师都要关注这一点。

单超(指导教师):板书的设计可不可以更简洁更能突出周长概念的重点,不一起出来逐一重点出来会让孩子对一周的长度理解的更透彻。

展伟(团队成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适当的强调一周的含义,可以在学生介绍描法时,多给一些评价肯定的强调。让学生明确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描了一周最后再回到这一起点,这才是一周。

柯焱(团队成员):在描边线的活动中,学生以独立尝试为主。在学生汇报描法时,老师应该寻找学生的典型作品反馈分析。

王丽艳(团队成员): 今天出现了一次口误,在第四个问题串的处理中孩子说数格子,老师应该及时纠正。没有抓住学生的问题,解决面积和周长概念混淆的问题。

我在接下来的试讲中,会按照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希望新世纪论坛的各位伙伴们能够和我们共同研讨,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1617685414.png

1617685453.png

1617685483.png

《课桌有多长》一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老师设计新、理念新、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第二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第三个问题,反思测量活动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总结测量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是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老师注重引导,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整节课围绕测量活动展开,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同时反思测量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共享,渗透正确的度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对教材把握精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师生之间能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学会看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建立了 1 分钟的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单位时、分,并初步掌握他们的进率。形成时、分的时间观念。老师设计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设计新颖,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识时间的素材,老师在教学这节课的时间,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让学生明白时针产生的必要性,原来时针是用来记录分针走了多少圈的,深刻理解了为什么 1 时 = 60 分。

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 1 分 = 60 秒。 通过观察、操作等手段,使学生经历认识时、分、秒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 1 分钟长短的各种活动,学会数脉搏的方法以及建立 1 秒的时间观念。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张老师课堂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静态的厘米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本课在设计上聚焦三个核心问题:1. 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2. 认识标准量 “一厘米”;3. 使用直尺。

本节课中,借助直尺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找一找的方法去建立对 1cm 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切身的去体会,重在学生的体会上,对量建立一定的感知。

本节课通过秒针,发掘生活中的 1 分钟的用处,通过现实生活素材,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是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时间是生活中的常识问题,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认识 “秒” 有一定难度,机械性记忆是很多课堂教学的常态,但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本节课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于 “量感” 的实践,能充分让学生感知 1 分有多长,对于秒这个时间单位理解更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让学生同时观察秒针和时针分别走了几小格是多长时间,感受秒针、时针同时出发,同时停止,因此他们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得出 1 分 = 60 秒的结论。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对于一分钟的长短有了充分的感知。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5ms · UTC 09:50 · PVG 17:50 · LAX 02:50 · JFK 05:5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